1)第211章 朕回答你_归来成大明武帝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难道要他徐光启真的道出实情?

  大声喊,朝堂衮衮诸公,碌碌大臣皆废物也?

  番薯自从明万历二十一年五月,由闽人陈振龙由吕松避过出境严密检查,经七昼夜航行回到闽地,陈振龙便在住宅附近纱帽池边隙地试种成功。

  当年,闽中大旱,五谷少收,陈振龙促其子陈经纶上书福建巡抚金学曾,申报吕宋朱薯可以救荒。金允试种,俟收成后呈验。当年,试种成功,金闻讯大喜,于次年传令遍植,解决闽人缺粮问题。闽人感激金学曾推广之德,将朱薯改称金薯,后称为红薯。

  后来,陈振龙专门去浙江一带推广,然,没有官方相助,效果极微。

  到了万历三十六年,江南大水灾,毁坏庄稼农舍无数,浙松地区农田多被淹没,百姓嗷嗷待哺。

  徐光启心急如焚,想尽办法救灾解难。他得知闽地有番薯奇物之后,便不远千里去了闽地,带回番薯在家乡试种,经过认真管理次年成功,一亩将近十石产量。

  徐光启如获珍宝,他便在家乡全力推广番薯,同时,为了达到推广效果,徐光启撰写《甘薯疏》,上报朝廷,同时写给一众官员同僚。

  为了影响更多人,徐光启自费刊印了《甘薯疏》,免费四处发放。

  然,当时,朝堂陷入激烈的党争之中,没有任何官员理会徐光启的奏疏,大家都在与异党的人对峙。

  徐光启所做的一切努力都白费,没有激起一丝水花。

  如今,三十年过去了,番薯这个高产粮食,仍然仅仅在闽地和浙南一代种植,得不到全国大规模的推广,同时,各地还有饿死的灾民消息传来,真让徐光启扼腕叹息。

  如今,听来宗道诘问,徐光启内心更是一阵复杂,他心中的苦酸谁能有了解?

  “来爱卿,朕回答你!”蓦然,天子的声音传来。

  众臣顿时支起耳朵聆听起来。

  来宗道惊讶,他拱手道:“陛下,您知道原因?”

  朱由检点点头,接着又摇了摇头道:“朕只知晓徐爱卿与闽人陈振龙两人为推广番薯呕尽心血,然,朝堂衮衮诸公,碌碌大臣都忙着争权夺利,哪里愿意浪费一些时间去过问农田之事?”

  “来爱卿,你说,朕猜的对不对?”末了,朱由检笑着问道。

  来宗道听闻,心中一凛,他急忙躬身道:“陛下,言重了!国家事多,内阁六部大臣焉能面面俱到?另外,老臣想,推广此物,也需要时间啊!”

  朱由检点点头说道:“来爱卿说对了!推广需要时间。”说完,朱由检朝徐光启看去,说道:“徐爱卿,如果让全国各地都种上番薯,需要多久时间?”

  “陛下,老臣计算过,大概需要五年的时间。”徐光启拱手回答道。

  “五年?时间太长了!朕想压缩到两年,朕专门成立一个推广部门,徐爱卿,由你组织和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l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