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225章 津门会晤(1)_归来成大明武帝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高文采听闻,惊喜交加,他急忙叩拜道:“微臣叩谢皇恩!”

  说完,高文采磕了一个响头。

  朱由检伸出双手扶起高文采轻声说道:“很好,朕看好你。”

  高文采听闻之后,更加激动,同时也受宠若惊了,“臣……臣一定不负陛下期望。”

  朱由检点点头,他松开高文采缓缓道:“皇家亲卫营第五营,缺一名监军,朕准备让你去,怎么样?”

  第五营监军?

  高文采一听,心底升起一股莫名的感动。

  天子真是对他高文采非常信任啊!

  “微臣领旨,一定不辜负陛下所托!”高文采单膝跪倒,认真道。

  朱由检微笑点点头,他拉起高文采笑着道:“朕看过你立的功劳,相信你在军中也不会让朕失望,好好在军中历练学习几年,时机到了,朕重重提拔你。”

  天子许下承诺,高文采心中更是激动和感动,他深深一礼,恭声道:“臣一定照办,不辜负陛下的信任。”

  “好!”朱由检点点头,随后吩咐王承恩派人带着高文采去京营传旨。

  王承恩急忙答应下来,便去了隔壁的司礼监,拟旨挑人,不久,高文采与传旨的小太监去了。……。

  天津,也称为津门,津沽。

  因靠近海洋,是北方地区生产海盐最集中的地方。

  在汉武帝时期,已经在天津武清设置盐官。

  自从隋朝修建京杭大运河后,在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会处,史称三会海口,是船运中转地,天津最早的发祥地。

  后来,唐朝时候,在芦台开辟了盐场,在宝坻设置盐仓。

  到了今朝,建文二年,成祖在此渡过大运河南下争夺皇位,为纪念由此起兵“靖难之役”,在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将此地改名为天津,即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。

  同时,作为军事要地,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带,开始筑城设卫,称天津卫,顺着发展,后又增设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。

  前首辅黄立极到任之后,天津左卫为天津左卫县,左卫全部有黄立极掌管。

  随着黄立极的到来,左卫增加了三班衙役,盐课司等部门,民政一块逐步完善。

  黄立极身为前首辅,官威赫赫,加上天津卫的锦衣卫衙门相助,加上黄立极手腕高超,故此,改制并没有引起多大的震动,一直平稳的渡了过来。

  黄立极任务进展顺利,另一人徐应元却是愁眉苦脸,满肚子郁闷之气。

  县衙,后院,书房。

  “黄大人,某想不明白,姓郑的为何不敢登陆面见我等!”徐应元坐在黄立极对面,他一副自艾自怜的模样。

  来的时候,徐应元雄心万丈,然,到了天津卫出了协助黄立极稳定地方有功,他自己的任务处处碰壁,丝毫没有进展,这让徐应元非常的郁闷,锐意进取之心,几近殆尽。

  黄立极正在书写乡间告示公文,听闻徐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l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